摘要:物流對降本增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協調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升區域經濟運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黔南州積極搶抓國家“一帶一路”以及貴州省發展物流的戰略機遇,立足區位優勢,明確將物流業作為推動區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和重大發展戰略來抓。本文總結了黔南州物流業發展的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構想,明確了當前重點工作任務,可為區域發展物流提供一種范例。
關鍵詞:物流;基礎設施;黔南;開放型;區域經濟;冷鏈
近年來,黔南州積極搶抓國家“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西江經濟帶以及貴州省加快物流基地及標準化設施建設的戰略機遇,立足區位優勢,明確將物流業作為推動區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和重大發展戰略,提出了把黔南建設成為連接“一帶一路”的重要物流節點城市和西南地區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的目標定位,努力建設大通道、組織大物流、培育大平臺、培植大產業,為建設民族地區創新發展先行示范區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黔南州物流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黔南州通過強化頂層設計、狠抓重大項目、加強區域合作、加強平臺建設、加快電商發展等措施,全力加快物流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一)取得的成效。
一是物流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截止2017年8月,州內公路通車里程達1815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38公里;鐵路通車里程達541公里,其中高速鐵路228公里;水路通航里程達786公里,500噸級港口2個。目前,全州已實現縣縣通高速、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廈蓉、蘭海等高速和320、321等普通干線公路,湘黔鐵路、黔桂鐵路和滬昆、貴廣高速鐵路穿境而過,境內有荔波機場,貴陽龍洞堡機場離州府都勻市僅1個小時車程,6個縣(市)在貴陽機場半小時經濟圈內,烏江、紅水河可直通長江、珠江,全州已形成集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未來貴南鐵路客運專線,貴陽直通龍里的城市輕軌和羅甸機場、都勻機場的建設,烏江-長江、紅水河-珠江航道的打通,黔南的交通將更加便捷。
二是物流業規??焖僭鲩L。截止2017年8月,黔南州有工商登記注冊物流企業394個,貨運車輛擁有量32508輛,貨運周轉量達308.5億噸/公里。全州實施物流項目50個,項目總投資364.6億元。龍里快遞物流園已有27家快遞物流企業入駐,14家快遞物流企業建成投入運營,2016年產值達20億元。未來龍里快遞物流園全面建成后,將成為全省快遞物流集散中心,省內90%的快遞物流包裹將匯集到該園分揀發運,國際郵件互換局擬落戶該園,將實現國際、國內快遞業務協同發展;雙龍物流園建成后將成為集商貿、物流、信息服務、電子商務、冷鏈、酒店服務及商住于一體的商貿綜合體,成為貴州最大的現代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并承接西南地區農副產品集散功能,可吸納1000余家物流經營企業、1500余戶農產品經銷商進場營業,預計年交易額可達100億元。特別是已開工建設的貴州(昌明)國際陸港,將借珠海港、廣州港之“船”出海,為發展外向型經濟打下堅實基礎。
三是“物流+”新業態不斷涌現。隨著“互聯網+”“數字貴州”及大數據的推廣應用,出現了“農副產品+電商+物流”“快遞物流+電商”、冷鏈物流等商貿物流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出一批新型商貿物流企業。龍里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倉配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都勻黔貨出山特色產品電商公共服務平臺、荔波全域旅游電商公共服務平臺、長順東西合作農特產品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建成啟用,實施“黔南網上供銷社(云供銷)”工程和“百億電商惠黔南3+1+1”工程,推動了廣貨北上、黔貨出山。截止2017年8月,全州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主體和網店約3700家。2016年,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71.29億元(位居全省第三位),網絡零售額19.76億元;全州上行物流包裹發送818.31萬件,下行物流包裹共計4347.9萬件。目前,全州共有4個縣獲評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5個縣獲評為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數量均排全省第二位。
四是品牌效應日益凸顯。從2014年開始,我州與省商務廳、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學會、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貴州物流學會等單位聯合,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國物流國際(都勻)峰會暨商貿物流博覽會。簽約了一批物流項目,拉動了即期消費,活動影響力不斷擴大,已成為黔南州的一張亮麗品牌,并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肯定,原省委書記陳敏爾兩次對黔南物流工作作出批示,并指示從2016年起,將黔南物流高峰論壇更名為物流峰會。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黔南州物流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現代物流發展格局尚未形成。目前,黔南州現代物流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大型龍頭企業帶動,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傳統物流企業小、弱、散、亂的問題仍然突出,物流產業實現規范化、規?;?、集約化發展任務十分艱巨。
二是物流成本總體偏高。目前,州內大量運輸的商品主要是礦產品、化工產品,價值較低,物流業技術水平低,組織化程度不高,車與貨信息不對稱,貨車空載率高。根據測算,我州物流成本占生產總值比例達到18%,高于全省近1.5至2個百分點,高于全國3個百分點左右。
三是交通設施與物流銜接不暢。我州物流通道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外聯物流服務網絡建設不足。內通外聯的高速公路網絡骨架雖然基本形成,但與我州物流基礎設施和物流服務網絡緊密依存度不高,公、鐵、水、航空等多式聯運基礎設施不配套。
四是商貿物流業投入不足。目前,商貿物流業發展資金等投入不足,商貿物流業人才匱乏,商貿物流信息化水平偏低,統計等基礎工作滯后,體制機制障礙還一定程度存在。
二、加快推進黔南物流業發展的基本構想
綜合分析當前的宏觀戰略背景和黔南州的區域環境以及資源條件等維度,結合國內外相關案例經驗,對黔南物流業發展的目標定位、基本思路和空間布局作了初步思考。
(一)目標定位。
堅持把物流作為推動區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以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以物流集群發展為方向,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大戰略,深度參與哈川貴廣—南亞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與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區、黔中經濟區、滇中經濟區等充分銜接,以貴州(昌明)國際陸港建設為契機,以“5+2”港口為戰略支點,加快物流集群發展,促進區域物流資源要素聚集,完善大西南地區物流商貿服務網絡,創新國際商貿物流服務功能和業態,以建設民族地區創新發展先行示范區為目標,打造立足云貴川渝、聯動兩廣、放眼國際的國際供應鏈服務樞紐、大西南地區商貿物流中心、貴州南部特色商貿物流產業基地,在貴州創建內陸開放型試驗區中當排頭兵。
(二)基本思路。
總體就是“物流先行,產貿并舉”。物流先行也就是如何實現“流光”,以物流為抓手,整合信息流、人流、資金流實現“多流合一”,讓物暢其流,流得快、流得好、流得便宜。產貿并舉也就是如何實現“溢彩”,借助物流通道,高效低成本物流,承接珠三角、大西南、大貴陽等溢出產業落地,商貿產業升級,促進外向型產業聚焦,實現區域經濟全面騰飛。
(三)空間布局。
總體上是“一核、一帶、一通道、兩中心”。一核:就是依托“一帶一路”、貴廣兩高經濟帶和區域中心優勢,形成龍里、昌明、都勻、獨山為主軸的國際商貿核心發展區,特別是昌明、都勻擴展性和多式聯運組合良好,可以一肩挑兩頭。一帶:就是主動融入貴陽經濟圈,協同貴陽商貿物流,產業空間布局,承載貴陽商貿物流功能,形成甕安、龍里、惠水、長順環貴陽經濟圈商貿物流發展帶。一通道:就是哈川貴廣—南亞國際物流大通道,加強與新疆哈密、四川遂寧、廣東珠海、廣西桂林等合作,實現物流資源、信息互聯互通,資源有效配置,信息共享,降低成本促進發展。以貴州(昌明)國際陸港為抓手,建設服務大西南的國際雙向物流大通道,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兩中心:就是以區域經濟及產業特色為主體,建立服務產業發展和城鄉消費的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一個是福泉以磷、煤等大宗物資為主的商貿物流中心,一個是羅甸以建材、蔬果為主的商貿物流中心。
三、當前黔南物流業發展的重點任務
圍繞上述定位、思路和布局,當前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通道建設。
一是打通物流大通道的關節。加強與哈密、四川、廣東、廣西合作,把哈川貴廣—南亞國際物流大通做實做細。優化空間布局,加強信息交流,統一哈川貴廣—南亞國際物流大通道物流信息平臺和標準,實現物流信息互聯互通,物流資源共享,加快建設物流通道各物流節點貨物配載中心建設,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高物流效益。通過通道建設,實現互聯互通、海陸空鐵聯運,真正實現南貨北上、北貨南下。二是加強州內物流“毛細血管”建設。完善物流微循環,健全物流配送網絡,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提升物流效率,努力滿足不同業主、不同貨種、不同流向的物流需求。三是加快多式聯運設施建設。構建能力匹配的集疏運通道,配備現代化中轉設施,建立多式聯運信息平臺,促進公鐵聯運、鐵水聯運、陸空聯運、江海聯運無縫對接,建設一批多式聯運示范運作區。
(二)抓好平臺建設。
一是品牌平臺。通過繼續辦好中國物流(都勻)國際峰會,提高峰會的國際性和理論水平,力爭把峰會提升為在全國乃至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品牌活動,推動我州物流業向更高水平發展。鼓勵大型物流企業依托其在國內的運營網點,與跨國公司建立物流戰略聯盟,利用其在國際上的網絡,擴大國外業務。二是園區平臺。結合各縣(市、區)產業需求和區位特點,依托交通樞紐、口岸和省級經濟開發區、產業園區和商貿集聚區,加快建設和改造提升一批貨運樞紐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口岸服務型、綜合服務型等物流園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集成、企業集聚、規模適當、支撐服務有力的物流發展載體平臺。三是“5+2”陸港平臺。充分發揮近海近邊近江的區位優勢,積極與珠海港、廣州港、湛江港、重慶港、欽州港等港口合作,整合航空、公路、水路、鐵路資源,規劃布局并推動五大無水港、兩大水港(即“5+2”港口,分別是龍里雙龍物流園、福泉馬場坪無水港、都勻綠茵湖無水港、貴州<昌明>國際陸港、獨山麻尾泗亭無水港、羅甸港、甕安港)建設,形成“水陸空”互濟、“鐵公機”互補的內陸港發展。四是信息平臺。通過大數據,依托行業管理部門,加強綜合運輸信息、物流資源交易、電子口岸和大宗商品交易等平臺建設,促進各類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鼓勵冷鏈、裝備制造、醫藥、磷化工、農特產品等行業龍頭企業,建設面向中小物流企業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物流“公路港”,促進貨源、車源和物流服務等信息的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貨車空駛率,實現車、貨優化組合。積極推動物流信息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使用自動識別、電子數據交換、貨物跟蹤、智能交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
(三)抓好新興業態。
以“大物流+”為抓手,做強核心樞紐,構建大西南地區以及國際物流為導向的服務產業集群,推動物流集群發展。一是“物流+電子商務”。通過快遞+電商協同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龍里快遞物流園。推進龍里、惠水、獨山、荔波等國家級電商示范縣建設,不斷完善城鄉電商和物流配送網點,促進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將“互聯網+”與物流產業充分融合,創新物流運作模式。將商貿物流產業與互聯網、車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充分連接,構建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鼓勵支持獨山、龍里等有條件的縣(市)發展跨境電子商務,鼓勵州內企業廣泛參與跨境貿易。二是“物流+市場體系”。完善州、縣、鄉三級市場體系,建立一批農業產品、畜禽產品以及資源性產品批發市場。圍繞大貴陽建立一批服務貴陽的燈飾、服飾、五金、建材等專業市場,建立廣貨北上、黔貨南下的分撥中心和集散中心。建立南亞等國際貨物展示交易中心。三是“物流+扶貧”。通過物流業發展促進農村貧困人口就業等功能,促進城鄉商業發展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群眾收入。健全農村物流配送網絡,把村民的農產品賣出去,把家電、建材等工業品、生活用品送到村民家門口。通過三二一,即通過物流三產服務業發展推動農產品加工二產發展,帶動農業一產發展,農業生產連接貧困農戶,促進村民脫貧。四是“物流+綜合保稅”。加快獨山保稅物流園、昌明保稅物流中心、雙龍臨空保稅物流中心建設,大力發展綜合保稅物流。
(四)抓好冷鏈物流。
依托我州綠色優質農產品資源,建成以都勻為樞紐,以福泉、貴定、龍里、惠水和獨山為重點,各縣(市、區)為節點,鄉鎮大型農產品生產基地為末梢的冷鏈物流網絡,形成冷鏈物流聯盟方便資源共享共用,形成覆蓋范圍廣、運營成本低、使用效率高的“冷藏、運輸、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冷鏈物流網絡,實現服務全州城鄉市場需求,促進黔貨出山,海貨入黔的跨區域全鏈條配送的冷鏈物流體系。支持鼓勵國有企業在州內開展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鼓勵通過多種方式籌集資金,鼓勵社會企業采用PPP、基金扶持等融資模式,擴大融資渠道。發揮好企業市場主體作用,支持現有企業開展技術創新,配套制定冷鏈體系扶持政策。運用大數據手段,將生產、加工、流通數據資源有效整合,建立集信息發布、全程溫控、車輛跟蹤、貨物查詢等功能為一體的冷鏈物流大數據平臺。支持傳統農貿市場開展信息化改造,形成立足全省、輻射全國的冷鏈物流信息網絡。
(五)抓好物流標準和誠信體系建設。
物流標準化是加強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大力推進物流標準體系建設,支持物流龍頭企業建立完善服務標準體系。選擇省級示范物流園區、重點物流企業、城市配送中心開展國家級物流服務標準化試點和省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研究制定州級重點物流園區標準、州級重點物流企業標準和州級重點物流項目標準。依托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各類行業信用信息平臺、專業化物流信息平臺等,加強物流行業與公安、工商、交通、保險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建立物流從業單位和從業人員信用信息檔案,定期發布嚴重失信“黑名單”,并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信用中國”網站等及時向社會公開,完善物流企業及相關責任主體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促進黔南物流業健康發展。
(六)抓好人才隊伍建設。
把物流人才的培養納入計劃,給予政策支持。借助省內外重點高校人才培養優勢,支持物流人才建設和產學研基地建設,推動物流企業與科研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為物流業從業人員提供有針對性的的教育培訓,提升專業素質,提高物流業從業人員的總體水平。積極引進物流高端人才,加強與重點物流企業互動,幫助引進物流業高端人才,參與企業的戰略謀劃和運營管理。
(作者曾任貴州省黔南州副州長,現任貴州省工商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