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取決于企業數量的多少,更取決于企業發展的質量。高水平、高效益、高產值的企業眾多,這個地方的整體經濟水平一定比較強大。
經濟是國家的命脈,企業是經濟發展的根基。競爭激烈的時代,哪里擁有實力雄厚的企業,哪里的經濟就會欣欣向榮,充滿旺盛的生命力。于是乎,各地為了發展壯大經濟,使出各種招數到處去招商引資,且出臺了許多優惠的、誘人的政策,吸引外來企業投資興業。
招商引資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招商時政策比較吸引人,可一旦外來企業落戶此地,感覺與進來前的區別較大,導致一些企業和企業家心存芥蒂,認為招商是一回事,營商又是另一回事,似乎沒有完全兌現當初招商時許下的承諾。
發展經濟,引進企業,大致要經歷這幾個步驟:招商——營商——穩商——助商。招商就是把企業和商業招進來,讓企業落地生根,發展壯大;營商就是企業進來前后,都要營造一種擇優錄用、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良好發展環境,做到讓企業安心進來、放心進來;穩商就是企業落地后,以前的優惠政策一定要兌現,同時結合企業各自的情況,出臺一系列激勵政策;助商就是助力企業發展,政府出臺最大惠民政策,幫助新企業茁壯成長,既要有政策層面的支撐,也要有實打實的支持企業發展的行動舉措。
招商是基礎,營商是起步,穩商是關鍵,助商是升華,四者之間需要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促進,才能讓企業健康、平穩、良性發展。
七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既給企業家鼓勁打氣,也給企業家精神做了重要注解,其中反復提到了“內循環”,希望廣大企業家拓展國際視野,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八月二十二日,胡忠雄副省長在省企業決策研究會第46次例會上的主旨講話,著重闡述了營商環境對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他以簡潔明了的四個標準“安不安全、方不方便、賺不賺錢、清不清廉”來衡量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受到參會企業家的一致認同。省投資促進局局長馬雷著重介紹了貴州省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具體要求。堅持問題導向,真正做好放、管、服工作,營商工作真正做到:找得到、打得準、治得好、傳得開。
參會的各位企業家分別結合自己所在的行業,進行了問題剖析。其中保證金、融資難、收款難、招人難等問題是痛點,無論國企和民企,在實際經營發展過程中,都遭遇過辦事難、辦事慢、辦事卡等困境;都存在營商環境說得好,但執行不到位的情況。值得慶賀的是:近幾年,沿海發達地區的許多大中型企業,紛紛選擇落戶貴州,就是被這里良好的營商環境所吸引。
政府領導、企業家、員工、老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營商環境究竟好不好,大家心里都有一桿秤。招商引資,永遠在路上;營商環境,永遠在路上。招商與營商,都需要大家一起攜手共進,共同營造良好的商業環境,貴州的企業一定會后發趕超、蓬勃生長,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綻放出美麗的笑顏。